新闻动态
- 发布日期:2025-10-12 04:17 点击次数:201
在太行山深处的抗战岁月里,一份特殊的报纸正在艰难诞生。1938年深秋,中共中央北方局决定在敌后根据地创办《新华日报》华北版。这个重任落在了经验丰富的报人何云肩上。他曾在重庆参与创办《新华日报》,并长期担任国际版编辑,是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。
然而,敌后办报的艰难远超想象。何云从国统区带来的家当少得可怜:一台年久失修的印刷机、一个简陋的铅字架、一副老旧的铅字,连最基本的铜模、铸字炉都没有。更棘手的是,纸张、油墨等必需品也极度匮乏。但何云带领大家开动脑筋:用木头雕刻字模替代铜模,上山采集松枝熬制油墨,甚至用驴拉石磨碾纸浆造纸。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奋斗,1939年元旦,这份凝聚着智慧的创刊号终于问世。
在战火纷飞的年代,报社不仅要办报,还要随时准备战斗。1939年至1943年间,日军对太行山区发动了9次大规模扫荡。何云带领报社人员创造性地发明了便携式印刷设备——轻便的铅字架和小型机器,连同电台等重要物资,只需三匹骡子就能全部运走。这支背着报馆打游击的队伍,成为抗战新闻战线上一道独特的风景。
展开剩余56%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,何云和同事们不仅及时报道前线捷报,还跟随彭德怀、左权等将领深入前线采访。他们采写的战地报道,像火种一样点燃了华北军民的抗战热情。但胜利的代价是惨重的,日军随后展开了疯狂报复。1942年5月,在冈村宁次指挥下,3万日军对太行山实施铁壁合围。当时报社与八路军总部同在山西辽县(今左权县),成为重点围剿目标。
5月27日,何云带领12名同志转移至大羊角附近。连续多日的行军让这支疲惫不堪的小分队不得不稍作休整。次日凌晨,搜山的日军突然出现。在突围过程中,何云身负重伤。临终前,他仍惦记着战友的安危,对医生说:我的伤不重,快去抢救前面的同志。这位年仅38岁的新闻战士,用生命诠释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日军得意洋洋地宣称华北最大的共产党报纸被粉碎,但他们高兴得太早了。就在当年7月1日,《新华日报》华北版浴火重生,继续在抗日战场上发挥着标枪和匕首的作用。这份用鲜血和智慧铸就的报纸,成为抗战新闻史上不朽的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